艾滋病的治疗及影响因素

目录
  1. 治疗目标
  2. 治疗时机
  3. 治疗药物及选择
  4. 治疗影响因素

1996年何大一教授提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联合治疗方案(鸡尾酒疗法),联合使用3种或以上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药物,作用于HIV的不同复制环节,不但能最大限度地抑制其复制,而且能有效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。经多年的实践证实,目前该疗法是艾滋病的最有效治疗方法,长期足量用药是最重要的原则。

治疗目标

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联合治疗目标主要有:

  1. 减少HIV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、 减少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,使患者获得正常的期望寿命,改善生活质量;
  2. 抑制病毒复制使病毒载量降低至检测下限并减少病毒变异;
  3. 重建或者维持免疫功能;
  4. 减少异常的免疫激活;
  5. 减少HIV的传播,预防母婴传播。

治疗时机

第三版《艾滋病诊疗指南》指出,成人一旦确诊为HIV感染者,若无禁忌应尽早启动抗 HIV药物治疗,不再以CD4+ T淋巴细胞数低于500个/μL为界;对于合并机会性感染的 HIV感染者,在感染得到控制、病情稳定后也应及早开始抗病毒治疗;对于感染HIV的婴幼儿,亦主张及早抗病毒治疗,对于五岁以内的幼儿,确诊后即启动抗病毒治疗;对于感染 HIV的孕产妇,应予以全程、联合抗病毒治疗,寓防于治。

治疗药物及选择

目前国际上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共有六类30余种,这六类是:核昔类反转录酶抑制剂(NRTIs)、非核昔类反转录酶抑制剂(NNRTIs)、蛋白酶抑制剂(PIs)、整合酶抑制剂、融合抑制剂(FIs)及CCR5抑制剂。目前国内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有NRTIs、NNRTIs、PIs 和整合酶抑制剂四类18种,如替诺福韦、阿巴卡韦、齐多夫定、拉米夫定、恩曲他滨、奈韦拉平等。

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:

  1. 胃肠道不适,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;
  2. 肝功能损害,转氨酶升高,肝脏脂肪变性等;
  3. 肾功能损害,排泄功能下降,诱发糖尿病等;
  4. 皮疹;
  5. 神经精神症状,头痛、头晕、失眠、抑郁等。

个别药物还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,如齐多夫定的骨髓抑制作用,阿巴卡韦的严重过敏反应等。

对于成人及青少年、儿童、孕妇、哺乳期妇女等不同人群,第三版《艾滋病诊疗指南》提供了详细的一线和二线治疗指导方案,由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,患者请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。

治疗影响因素

艾滋病治疗关键是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并加强服药管理与监测,长期、足量用药是艾滋病治疗最重要的原则,提高治疗依从性是治疗有效的根本保证。

治疗依从性(treatment compliance)指病人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,与医嘱一致的行为,习惯称病人“合作”,反之则称为非依从性。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服药的长期性、用药的复杂性、 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普遍较差。帕特森(Paterson)等人发现,PLWHA的治疗依从性只有达到95%以上才会有理想的病毒抑制效果,治疗依从性降至80%时,病毒抑制失败率迅速上升至80%。我国PLWHA的治疗依从性水平较低,达95%以上的人只有15.1%,达90%以上的人只有67.51%。

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主要有:

  1. 治疗相关因素:药物不良反应、治疗方案复杂性、治疗时长、医患关系;
  2. 病人自身因素:躯体健康状况,认知与心理健康,物质滥用行为,年龄、文化水平等人口学特征;
  3. 社会因素:社会支持状况与歧视程度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