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常情况下,男性具有事业心、进取心和独立性,行为粗犷豪爽、敢于竞争,即具有“男性气质”;女性富有同情心和敏感性,善于理家和哺育子女、对人温柔体贴、举止文雅娴静,即具有“女性气质”。在众多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,男同性恋者往往被描述成具有很多女性的特质,比如嗡声嗡气的女性语音语调,扭扭捏捏的女性化动作,注重外在形象和化妆等,被形象化地称为“娘”或“C”(“C”来自英文cissy的首字母,cissy与sissy通用,指有女性气质或娘娘腔的男子);女同性恋者则被描述得具有很多男性特质,如粗声粗气地讲话,大大咧咧的动作,喜欢爆粗口,留短发、着男装,喜欢自称或被称作“哥”,等等。因此,我们将同性恋者的这种与生理性别相反的异性化表现,称之为“反向性别化“。
许毅等人利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(MMPI)对男同性恋者的测试结果发现,“男性化一女性化”因子(Mf)显著高于常模,说明男同性恋者存在女性化倾向,生活中比较敏感、 爱美、被动。黄满丽等人对男性同性恋者MMPI共性因子的性别倾向分析发现,男性同性恋者的MMPI因子结构具有接近女性、偏离男性的性别倾向性,表明男性同性恋者具有和女性相似的神经心理学特点。郑丽军等人发现,同性恋者一般具有异性的一些人格特征,即男同性恋要女性化一些,而女同性恋则要男性化一些。研究结果与国外学者利帕 (Lippa)的研究结果一致。
应该指出的是,并不是所有的同性恋者都会出现反向性别化,反向性别化在男同性恋主要存在于性角色为”O/bottom /受”者中,在女同性恋主要存在于性角色为”T/butch”者中。